请选择位置:1|2|3|4|5|6|7|8|9|
第三节 贫血
知识点
  ※ 贫血定义(重点掌握):
  贫血是指单位容积周围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计数和(或)血细胞比容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正常标准。我国成人血红蛋白测定:男性<120g/L、女性<110g/可诊断为贫血。
※ 贫血病因发病机制
 
造血细胞的增殖过程必须在正常的造血微环境中,纤维样细胞、微循环和支配神经共同组成微环境。 红细胞的生存需要铁、铜、钴、维生素B12、C、B6、B1、E、叶酸、菸酸、核黄素、泛酸等参与,当缺乏这些物质时,均可能使红细胞分化障碍,临床多见缺铁、维生素B12和叶酸引起的贫血。
※当铁缺乏时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形成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维生素B12和叶酸缺乏使原红细胞不经分裂发育成幼红细胞,故其体积较大,称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骨髓造血面积受纤维化组织、肉芽组织、骨髓转移瘤等侵犯时,也可使红细胞生成减少而发生贫血。
※红细胞内酶异常,可发生溶血性贫血。
※当合成肽链中氨基酸数量减少时,称地中海贫血。
 

※ 贫血按红细胞形态特点分类(重点掌握):
贫血的临床表现
  主要是由于血红蛋白量减少,血液携氧能力减低,引起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缺氧而产生相应的变化。
※一般表现疲乏、困倦、软弱无力常为贫血最常见和出现最早的症状。皮肤粘膜苍白是贫血最突出的体征,
   检查以睑结膜、口腔粘膜、舌质、甲床及手掌部位较为可靠。
※神经肌肉系统表现 头痛、头晕、耳鸣、晕厥、失眠、怕冷、记忆力衰退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心血管系统表现 中度贫血者体力活动后可出现心悸、气短。
※消化系统表现
※泌尿生殖系统
※其他
※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是体内用来制造血红蛋白的贮存铁缺乏,血红蛋白合成量减少而引起的一种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 缺铁性贫血病因发病机制(重点掌握
  ※需铁量增加摄入不足 婴幼儿、青少年、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需铁量增加,如饮食中缺少铁易引起缺铁性贫血,人工喂养的婴儿,以含铁量较低的牛乳、谷类为主要饮食,如不及时补充含铁量较多的食品。
※铁吸收不良 铁主要在十二肠及空肠上段吸收。
※铁损失过多 慢性失血是成人缺铁性贫血最多见、最重要的原因。
缺铁性贫血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乏力、易倦、头晕、头痛、心悸气短、耳鸣等。
※营养缺乏 皮肤干燥、角化、萎缩、无光泽、毛发干枯易脱落。
※粘膜损害 表现口角炎、舌炎、舌乳头萎缩;
※胃酸缺乏及胃功能紊乱 吸收不良、食欲缺乏;
※神经、精神系统异常 如易激动、烦躁、头痛、好动、发育迟缓、体力不降等。

缺铁性贫血典型血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重点掌握)
缺铁性贫血治疗要点
  A 病因治疗 要积极治疗病因或原发病纠正贫血、防止复发的关键环节。
B 铁剂治疗 补充铁剂以口服方法作为首选。如硫酸亚铁、富马酸亚铁和琥珀酸亚铁。常用右旋糖酐铁。
C 中药治疗
缺铁性贫血常用护理诊断:营养失调(重点掌握
  护理措施:
(1)饮食护理
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含铁丰富易消化饮食 ①铁主要来源于食物;②含铁丰富的食品,如动物心、肝、肾、瘦肉、鸡蛋黄、鱼、豆类、麦芽、紫菜、海带及木耳等;③饮食要多样化;④应少量多餐;⑤口腔护理;⑥适当的活动以促进食物消化。
(2)用药护理
※ 口服铁剂的护理 注意事项:
①口服铁剂饭后或餐中服;         ②避免与牛奶、茶、咖啡同时服,应避免同时服用抗酸药;
③口服液体铁剂时须使用吸管;   ④作好解释,消除病人顾虑;
⑤ 在Hb完全正常后,病人仍需继续服用铁剂3-6个月,目的是补足体内贮存铁。
※ 注射铁剂的护理 采用深部肌注并经常更换注射部位,以促进吸收,避免硬结形成。
※ 缺铁性贫血保健指导(重点掌握
 

※护士应帮助病人及家属掌握本病的有关知识和自我护理方法;
※休息和饮食指导;
※用药指导;
※注意保暖和个人卫生,预防感染;
※重视在易患人群开展防止缺铁的卫生知识教育。

※ 巨幼细胞性贫血
 

巨幼细胞贫血是指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其他原因引起细胞核DNA合成障碍所致的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临床表现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 绝大多数因叶酸缺乏所致。
(1)贫血 疲乏无力、皮肤粘膜苍白、心悸、气短等。
(2)消化道症状 食欲下降、腹胀、腹泻或便秘,“镜面舌”、“牛肉舌”
(3)其他 消瘦、全身浮肿或末稍神经炎,小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
※恶性贫血 与自身免疫有关。
※ 巨幼细胞性贫血典型血象:呈大细胞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治疗要点:
  ※去除病因
※药物治疗
(1)叶酸 叶酸5—10mg口服;
(2)维生素B12 维生素B12 100-1000μg/d,肌内注射;
(3)其他。
※ 巨幼细胞性贫血病人饮食指导
  ※进食富含叶酸和维生素B12的食品
a、叶酸缺乏者应多吃绿叶蔬菜、水果、谷类和动物肝、肾等;
b、维生素B12缺乏者要多吃动物肝、肾、禽蛋、肉类以及海产品。
※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a、饮食营养均衡;
b、少饮酒。
※改善烹调技术
a、不宜用酸处理;
b、不宜高温或时间过长;
c、服用维生素C或钙片,可促进叶酸的吸收。
※增进食欲的护理
a、少食多餐;
b、适当活动;
c、进食温凉清淡软食。
※ 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减少和(或)功能异常而引起的一类贫血。
※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
  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感染、肝、脾、淋巴结多无肿大。
※急性再障(重型再障Ⅰ型) 起病急、发展快,早期主要表现为出血与感染,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进行性贫血。若不经治疗,病人多在6-12个月内死亡。
※慢性再障碍 起病缓慢,病程长,多以贫血为主要表现,感染、出血较轻,经恰当治疗病情可缓解或治愈,预后相对较好。急慢性再障的区别见表6-2。

※ 再生障碍性贫血治疗要点:

※去除病因
※支持和对症治疗
(1)预防和控制感染 早期用强力抗生素,以防止感染扩散。
(2)止血 出血严重或内脏出血可输浓缩血小板或新鲜冷冻血浆。
(3)输血 输血是主要的支持疗法。
※雄激素 为治疗慢性再障的首选药。
※免疫抑制剂 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和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是目前治疗重型再障的主要药物。
※造血细胞因子
※骨髓移植 主要用于重型再障。
※胎肝细胞输注(FLI)
※脐血输注 脐带血含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和多种造血刺激因子,有利于病人免疫功能的调节。
※其他  雄激素为治疗慢性再障的首选药(重点掌握

※ 再生障碍性贫血常用护理诊断:自我形象紊乱
  护理措施
※心理护理 鼓励病人学会自我护理,增加适应外界的能力。争取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减少孤独感,增强康复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用药护理 丙酸睾丸酮为油剂
a、需深部缓慢分层肌内注射;
b、注意轮换注射部位;
c、发现硬结及时理疗;
d、注意保护性隔离,预防出血和感染。
※ 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指红细胞破坏速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功能时所引起的一组贫血。主要特点是贫血、黄疸、脾大、网织红细胞增高及骨髓幼红细胞增生。

※ 溶血性贫血临床表现(重点掌握
  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溶血 起病急,突然寒战、高热、头痛、腰背四肢酸痛及呕吐、腹痛等。溶血产生引起肾小管细胞坏死和管腔阻塞,最终导致急性肾衰竭。
※慢性溶血 起病缓解,症状轻,有贫血、黄疸、脾大三大特征。


※ 溶血性贫血治疗要点
 

※病因治疗
※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
※脾切除
※输血

※ 溶血性贫血常用护理诊断、措施及依据
  ※活动无耐力 与贫血引起全身组织缺氧有关。
※潜在并发症 周围循环衰竭。
(1)病情监测 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及神志的变化;
(2)给氧 对缺氧症状重者给予吸氧,以缓解组织缺氧症状。
(3)用药护理
(4)输液和输血的护理 贫血严重时,输血是起效最快的治疗方法。
  a、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          
b、血液取回后最好立即输入;
c、认真核对配血单床号、姓名、血型;
d、怀疑有血型不符可能时,应立即停止输血,同时报告医生,并迅速作好抢救准备。
请选择位置:1|2|3|4|5|6|7|8|9|